银行揽储新宠是什么意思?

据统计,截至8月,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含个人、单位)存量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在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逐步落地背景下,保险理财逐步退出,结构性存款代之成为商业银行揽储“新宠”。不过目前银行借道监管“模糊地带”大推“假结构性存款”,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关注。有知情人士表示,结构性存款办法正在加紧研究和制定中。

银行揽储手段有哪些?

大额存单渐受青睐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银行主要的揽储手段为:普通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协议存款、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在结构性存款受限后,中小银行的揽储压力明显增加。暂停结构性存款的中小银行要么继续申请衍生品业务资质,再发行结构性存款;要么转向其他存款方式,比如大额存单。

大额存单是商业银行面向个人和企业、机构客户发行的记账式大额存款电子化凭证,是具有标准化期限、最低投资金额要求、市场化定价的存款产品。个人投资者认购的大额存单起点金额不低于20万元,机构投资人则不低于1000万元,期限包括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18个月、2年、3年和5年共9个品种,并且按照央行相关规定,大额存单纳入存款保险范围。

与定期存款相比,大额存单具有起点高、利率高、可转让等优势,风险水平和定期存款相当。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根据2018年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估结果,大额存单发行主体机构个数由543家扩大至1197家。数据还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陆续发行大额存单26950期,发行总量为6.51万亿元,同比增加16862亿元。其中,三季度增加额占比41.29%,超过四成。

2018年已进入倒计时,在资金趋紧、利率市场化加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有部分银行都上调了大额存单利率以及推出了门槛包括80万元、100万元以及更高的“超级大额存单”。

据媒体报道,浦发银行近日将大额存单利率进行了上调,各品种较央行基准利率上浮了52%;广州农商银行也上调个人大额存单利率,较央行基准利率最高上浮55%。

报道还指出,不少银行将大额存单的介绍放在营业厅内比较醒目的位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