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 本报见习记者 顾鸿儒
中国商务新闻网科技让物流更便捷。
北京市经开区奏响了无人配送车领域的新高潮。近日,37辆智能无人配送车正式奔跑在经开区的大街小巷,支持24小时不间断运营,最高载重可达600公斤。据估算,每辆无人配送车的运力相当于4名工作人员和1辆电动车。
这些无人配送车为经开区试点小区带来亮丽的色彩,新石器市场部副总裁刘明敏表示,居民可以随手招停,扫描无人配送车屏幕上的二维码,便可以进行套餐选择与支付,随后车门自动打开,消费者可取走购买的商品。“全程只需要30秒就能完成。”
无人配送车正在成为行业新突破口。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快递量激增,据国家邮政局最新数据,自今年11月21日以来,全国邮政快递日均揽收量约2.6亿件,投递量约2.7亿件,日均服务超5亿人次,而且部分快递网点和从业人员作业受限,产业链上下游受到较大冲击,全国物流收发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无人配送车被视为有效解决方案,在防疫背景下,部分行业加大对无人车的使用力度,在短时间内凭此解决了人力和运力缺口,同时进一步加速培养了消费者对无人配送车新兴模式的使用习惯。观点认为,无人配送车或将重整物流末端配送格局,成为各大企业“最后一公里”的兵家必争之地。但是,若想拓宽无人车的应用边界,实现规模效应来降低投入成本,行业还有较长的探索之路要走。
例如比较复杂的交通环境,包括但不限于城市道路不同的基础设施、行人以及障碍物等,都是对无人配送车技术和数据的考验。此外,虽然技术企业不断地调整无人配送车的灵活性,但“车不撞人,人撞车”的现象依旧难以避免,在交通拥挤的超大型城市里,如何让无人配送车安全有序地进行作业是无人配送车被更多人接受的基础。此外,物流行业本身对成本极为敏感,在无人配送车成本低于人工成本之前,观点认为该种配送方式很难大规模推广。
目前,行业主要采用分时段、分路段等形式推动无人配送车上路,相关部门建立了持续跟踪评估体系,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争取逐步将无人配送车推广到更多时段和路段。与共享经济等新兴产业一样,无人配送车是由市场推动发展起来的,供需双方为彼此都留下了很大的创新空间,社会正在积极引导消费者使用无人配送车,当人们的使用习惯逐步养成,无人配送车的商业化发展也就正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