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大家都选择在网络上汲取相关知识内容,比如袁枚是哪个朝代的,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问题,小编也是翻阅整理了相应内容,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吧!
清朝时期的诗人袁枚有首诗:九洲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才是重中之重。
1、袁枚是清代的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的时候自称苍山居士。他与纪晓岚有着南袁北纪的称号。袁枚的主要作品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食单》《子不语》等。
【资料图】
2、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是哪个朝代的
你是在“饮茶”?还是在“品茶”?
诗人袁枚嘲笑“饮茶”的人:“一杯啜尽一杯添,笑煞饮人如饮鸟”,笑他们捧大碗喝茶太粗鲁,像极了猪八戒吃人参果。
不如他拿着“弹丸小”的茶杯细细品来得雅致。由此可见,“品茶”和“饮茶”肉眼可见的区别在于:
品茶用的茶器容量小,决定了品茶姿势缓慢、悠闲;饮茶的容器则较大,饮茶姿势因而显得酣畅淋漓。
为了避免被袁枚那样的文人雅士嘲笑,很多茶人就更青睐小容量的茶器,以证明自己是在品茶,而非牛饮。
但茶需不要需要“品”?实质上并不取决于茶器,而取决于茶。
有些茶需要“品”,有些茶则“饮”了也无妨,如果非要拿个容量小的茶具去“品”本适合“饮”的茶,那就有些东施效颦了。
什么样的茶适合饮呢?我们从茶器的发展史就可见一斑。
唐代最具权威的茶学经典《茶经》中,饮茶器具一律用“碗”,即便宋朝演化出茶盏,那也一直保留着“茶酒共器”的说法。
这就透露出一个很关键的信息:唐宋以前人们喝茶时用的茶具都很大。
因为那时候流行“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既然吃茶、喝酒用的容器没分那么清,可见有“大碗喝酒”,那也少不了“大碗喝茶”。
唐宋以前人们之所以都用那么大的茶具饮茶,是因为那时候大都是蒸青绿茶,香味没有那么浓郁,没必要用小茶杯慢慢品。
而到了诗人袁枚所在的明清时期,香味浓郁的炒青绿茶已经上线,所以人们还用容量小的茶具,为的就是细品其中的香味。
所以品茶和饮茶的区别,表面上是由茶具的大小决定的,但需要用大茶具还是小茶具,根源还是取决于茶香气味的浓郁与否。
所以一个真正的茶人,不会喝什么茶都刻意强调小杯。面对香味低调的茶,他们用大碗饮;若茶香馥烈扑鼻,则用小杯细细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