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小伙伴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接触到杜甫的诗有什么典型风格?方面的一些说法,有的小伙伴还不是很了解,今天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杜甫的诗有什么典型风格?的相关内容。
杜甫是个伟大的天才诗人。他的伟大,主要在于他以创作实践替文人诗开辟了接近人民的的广阔道路,给文学的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他的诗成了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所以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而他的诗的典型风格是“沉郁顿挫”,郭沫若曾把他与李白称为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并称赞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一、杜诗“沉郁顿挫”地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
【资料图】
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即现实主义,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使这期间他的诗充满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沉郁,指深远的意境,浑厚的情调,博大深厚的思想感情。顿挫,指造成感情起伏震荡、千回百折和沉着蕴藉的表现手法。而悲剧性的题材深厚宽广的胸襟及宏大壮丽的体制,是构成杜诗独特风格的主要因素。他的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苍劲凝练的语言艺术,以及诗兼各体,被苏轼誉为“集大成者”。
杜甫以他独特的诗歌艺术,把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推向了一个更高、更成熟的阶段,达到了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他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如《咏怀五百字》高度概括了安史之乱前夕整个社会的状况。《三吏》《三别》以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最后两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全诗的高潮。诗人跳出个人圈子,推己及人,忧国忧民,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他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从而揭示社会的本质,使人触目惊心。《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了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表现了安史之乱后的局势。《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从而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感慨。《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是他对严酷的时局和凄苦的身世所作的艺术总括。“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写出诗人彻夜不眠之状,传达出忧思困扰之深。《咏怀古迹》(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诗人对宋玉一生的政治境遇、风度品格和文学造诣进行了概括,并从中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慨。《咏怀古迹》(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以遗恨千载作结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命运的深长感叹。《咏怀古迹》(五):“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真可谓神来之笔,在咏诗人赞诸葛亮的诗林中,也是千古独步了。《哀江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诗人有感于大唐王朝风流顿尽,盛世难再,无疑是一曲流淌着泪水的时代哀歌。杜甫以诗为武器,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为人民大声呼吁,无疑在中国文学史上通过诗词反映现实主义,最具有崇高的地位。
二、杜诗“沉郁顿挫”中充满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
杜甫以他爱国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站在一定高度,创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诗歌艺术境界。这一点他与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有着鲜明的区别。
他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以简练的笔墨,以疾风暴雨骤然而来的声势,勾画出了一幅咸阳桥畔的哭别图,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出征路上,步履匆匆,尘埃滚滚,偌大的咸阳桥都淹没在尘土之中。战乱中人们放声大哭,哀声震野,响彻云霄,着力刻画送别时妻离子散的悲惨之状。
“沉郁顿挫”早已成为杜甫诗歌风格的定评。“沉郁顿挫”这四个字本来是杜甫本人对自己写作风格的描述,出自其《进雕赋表》,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这四个字颇能表现出杜甫的“自恋”与“臭美”,意思是说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生的苦难,并于诗歌中表露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诗歌创作更加成熟之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括他的诗歌风格才更加贴切,与他诗歌中那一种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风格相符。
“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是指杜甫诗中经常表出一种时代强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一种悲凉的气氛;
“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是说由于生活的折磨,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杜甫又是一个有骨气的人,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会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往复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最能体现“沉郁顿挫”风格的是《秋兴八首》,可以对照作品体会那一种欲吐还休、循环往复的情感。
,杜工部诗在唐一时并不盛传,而是后世根据其遗作发现,杜甫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如史一样记载其生活时代和生活经历,故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人被后人称为诗圣。
能称为圣者,则是一代宗师或其思想学说有众多追随者。技艺和学问高超令人仰慕。杜甫被称为诗圣,可见其诗作水平很高。其诗又被称为诗史,单从史这一点来讲,其必具有写史的特点,史是靠记述来传承的。因此杜甫的诗一定具有记叙的特点,否则其诗也就不可能被称为诗史了。
要体会这一点,那就读一读他的名作吧。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人。
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