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吗?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最近一个关于【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的热门话题。关于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的热门话题有很多种类,下面是我们从众多的用户中挑选出来的一些观点。

观点1:

【转存知识!】后母戊鼎是商代最大的青铜器,曾用名“司母戊方鼎”。93岁考古学家孙机解释,“后母戊”刻于鼎内壁,“后”字是反着写的,看起来可以念成“司”,实际只能当“后”讲。有人可能觉得为了区区一字改名不值得,但孙老看来,历史的魅力容不得半点马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观点2:

到底叫什么好像并没有100%达成共识,论辩双方都有重磅级学者,吵了几十年。双方争辩的要点是,1“司”字与“后”字在殷商时期是不是有时候互用,字形上的区分要等到春秋以后?2殷商时期有没有“立后制”?有学者援引《白虎通》认为没有;周之前都是“妃”,周之时有了“王后”,秦汉时期有了“皇后”。3还有学者认为,“司”不是祭祀的意思,而是“嗣”,即“王位继承人之生母”。总之各说各有理。

观点3:

后母戊鼎,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传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国家博物馆藏
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后母戊”青铜方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后母戊"青铜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青铜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

我也又来蹭热度了

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有联系吗?区别在哪里?

后母戊鼎就是司母戊鼎,这两个其实是同一个东西。说起来也是好玩,当初在上学的时候,历史课上学了这个司母戊鼎。等到我们放了暑假再次回去之后,再次学到这个鼎,它就从司母戊鼎变成了后母戊鼎。而且当时大家都一副“理当如此”的表情,害得我以为我的记忆出了什么问题。但是查过资料后发现,原来这个名字改得也非常有意思。

要说到司母戊鼎,这个名字还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给起的,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郭沫若。最初把这个大鼎称为“司母戊”是因为鼎内刻着这三个字。而且他们一致认为,“司母戊”的意思就是祭祀母亲的戊,所以应当这样称呼它。但是当时还有另一个学派,秉承的是另一种说法。

这一派的人认为,商朝的时候“司”和“后”是同样的写法,所以这个鼎到底是“司母戊”还是“后母戊”并不能从铭文中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而这个大鼎,实际上是商王铸造出来献给自己的母亲的,应当是要表达无上的尊重。如果按照这个来看,“后母戊”似乎更能体现出其伟大。因为“后”又和“皇天后土”的“后”一样,还代表着“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

所以说,把“司母戊”改成“后母戊”,更能体现出商王对于母亲的尊敬。于是,这个大鼎在2011年被正式改名为后母戊鼎,就连历史教科书上,它的名字也从“司母戊鼎”变成了“后母戊鼎”。这其实挺让那一批学生无所适从的了,毕竟背了那么久的司母戊鼎,说改就改,改成了后母戊鼎,而且改了也不给解释下什么意思,导致一大批人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改名,同样也不可能知道其中蕴含着的意思。

最新投票

推荐内容